隆昌再生稻种植技术推广,实现“一田双收”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关键。隆昌县作为四川省的一个农业大县,积极探索农业种植技术,成功推广了再生稻种植技术,实现了“一田双收”,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再生稻种植技术简介
再生稻种植技术是指在水稻收割后,利用水稻茎秆的再生能力,再次种植水稻,实现一年两季收获。这种技术具有省时、省力、省肥、省种、省水的特点,对提高农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隆昌县再生稻种植技术推广情况
1. 政策扶持
隆昌县高度重视再生稻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将其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县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农民种植再生稻,如提供技术培训、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
2. 技术培训
为提高农民种植再生稻的技能,隆昌县农业部门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民讲解再生稻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知识。此外,还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演示等方式,让农民掌握再生稻种植技术。
3. 品种引进与推广
隆昌县引进了一批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再生稻优良品种,如“中再生1号”、“中再生2号”等。这些品种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为再生稻种植提供了有力保障。
4. 生产基地建设
隆昌县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多个再生稻种植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推动再生稻种植技术的普及。同时,加强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灌溉渠、购置农机具等,提高再生稻种植的机械化水平。
三、再生稻种植技术带来的效益
1. 提高农业效益
再生稻种植技术实现了“一田双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统计,种植再生稻的农户平均每亩增收200元以上。
2. 优化农业结构
再生稻种植技术的推广,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再生稻种植技术具有节水、节肥、节种等特点,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展望未来
隆昌县再生稻种植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今后,隆昌县将继续加大再生稻种植技术推广力度,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农民增收致富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隆昌县再生稻种植技术推广,实现了“一田双收”,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再生稻种植技术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 隆昌市传统村落修缮:精心保留川南民居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底蕴
- • 威远穹窿转转酒婚俗申遗,高山流水敬酒引千万围观
- • 内江文旅招商如火如荼,张大千文化产业园引资10亿,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 • “小红书达人探访内江名人故居,打卡攻略点击破亿!揭秘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 • 内江家谱数据库全新上线!一键查询,揭秘你的名人后裔身份!
- • 威远藤编工艺:走出国门,助力乡村振兴,共创外汇,助力农民增收
- • 东兴区废弃校舍焕发新生:变身农产品展销中心助力乡村振兴
- • 隆昌市农村电商人才实训基地成功开班,助力乡村振兴
- • 内江发放1.2亿元农业补贴,助力乡村振兴惠及30万农户
- • 资中柑橘大数据交易平台上线,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蓬勃发展
- • 东兴区多措并举恢复传统水稻品种,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 • 资中县发布“乡村教育振兴十条”,全面提升农村学校软硬件水平
- • 市中区“九宫十八庙”故事搬上话剧舞台,老城记忆获新生
- • 内江大学生返乡创业,甘蔗渣制环保餐具热销全国
- • 内江打造“中国黑猪之乡”,引资10亿建设全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 • 方言喜剧《甜城龙门阵》火爆川渝,本土幽默圈粉百万
- • 内江2023年教育预算大幅增长,倾力支持农村学校改造工程
- • 隆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亩均增收3000元助力乡村振兴
- • 威远川威集团引领西部工业发展,西部首个工业固废循环基地正式建成
- • 资中县校园急救教育再升级,千名师生荣获红十字救护员证
- • 市中区创新举措,打造特色庭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 • 首趟整厢高铁快运动车组发车,助力特产外运新篇章
- • 内江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2025年目标突破300万亩
- • 威远穹窿山民俚语研究入选国家课题,方言成为文化密码
- • 市中区法院执行攻坚行动显成效,追回欠款超千万元,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 • 东兴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5%,共筑绿色未来
- • 资中县倾力打造农产品直播带货孵化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 • 市中区首条跨江隧道贯通,助力缓解主城区交通压力
- • 乐鸿科技RFID产业园二期竣工,年产值目标冲刺10亿元
- • 资中状元文化节盛大启幕,学子汉服簪花礼再现古风雅韵
- • 内江市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挂牌,30名专家驻村攻关技术难题,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 • 市中区教师团队再创佳绩,荣获全省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 • 东兴区发布课后服务新规,全面覆盖中小学“双减”政策落实,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 • 隆昌市全面推进乡村道路安全护栏安装工程,守护村民出行安全
- • 成渝高速内江段扩容开工,设计时速提升至120公里,加速区域经济发展
- • 威远穹窿牛灯舞惊艳亮相民俗文化节,农耕符号成文旅新名片
- • 隆昌汽配产业对接成渝市场,订单量同比增长25%,再创辉煌!
- • 资中血橙采摘季:田园甜蜜掀起乡村旅游热潮
- • 内江乡村“红色记忆馆”:成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
- • 东兴区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卫生条件改善,打造美丽乡村新面貌
- • 内江面馆老板30年坚守初心:一碗3元牛肉面的温情故事
- • 隆昌市某中学与新加坡学校缔结“姊妹校”,共谱国际交流新篇章
- • 资中县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筑牢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 • 内江校企合作迈新步:10家企业签约共建职教实训基地
- • 隆昌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满意率连续两年达到100%:民主监督新成效
- • 威远县“穹窿地质科普课堂”走进全县中小学,开启科学探索之旅
- • 内江农村电商年销售突破50亿,农产品直供成渝市场再创新高
- • “甜小新”新就业群体关爱计划重磅推出13项专项保障,助力新就业群体共筑美好未来
- • 市中区扶贫助学基金助力困难学生,实现全覆盖目标
- • 资中血橙合作社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共谱乡村振兴新篇章
- • 农耕文化博物馆开馆,内江三千年农业史展现在世人眼前
- •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蓬勃发展,内江年加工产值突破50亿元
- • 川渝电子信息配套基地崛起,内江迎来20家上下游企业入驻
- • 东兴区行政审批“一网通办”全面升级,覆盖率提升至98%
- • “威远非遗——周萝卜制作技艺惊艳亮相国际非遗节”
- • 资中血橙合作社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共谋乡村振兴新篇章
- • 内江复兴甘蔗榨糖非遗技艺,擦亮“甜城”文化名片
- • 喻培伦故居旁建商业街,烈士精神是否被消费?
- • 成渝高铁资中北站扩容工程正式启动,运力提升达3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 • 内江试点“乡村CEO”制度,职业经理人管理集体资产,助力乡村振兴
- • 内江多措并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巩固产业扶贫成效
- • 东兴区“云诊疗”平台打通三甲医院资源,助力医疗服务升级
- • 市中区全力推进公厕改造升级,助力城市卫生水平再上新台阶
- • 隆昌市吹响高标准农田建设号角,新增耕地灌溉面积5万亩助力乡村振兴
- • 内江携手电子科大共建电子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基地班,共育未来科技精英
- • 张大千泼墨画惊艳纽约时代广场,内江城市宣传片闪耀国际舞台
- • “国际巴蜀文化论坛在内江召开,共话沱江流域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
- • 东兴区稻虾共作示范基地亩产创新高,绿色农业模式引领乡村振兴新潮流
- • 市中区全面启动校园反欺凌专项行动,创新建立匿名举报平台
- • 威远现代农业园区荣膺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引领农业现代化新潮流
- • 市中区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覆盖率超80%,开启智慧教育新篇章
- • 内江打造“共享农庄”平台,激活闲置农房资源新活力
- • 东兴区发现清代婚俗文献,揭秘川南百年姻缘密码
- • 资中木偶戏荣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千年文化瑰宝
- • 内江市深入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排查隐患200余处,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 • 内江再创辉煌:全国首个丘陵地区智慧农业地方标准发布
- • 范长江故居荣膺“全国小记者实践基地”,百校联动共筑传媒梦想
- • 内江沱江流域积极推广“零化学农药”茶园,有机茶溢价30%助力绿色发展
- • 内江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53亿元,成功跻身成渝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区
- • 内江发布数字经济三年计划,区块链企业喜提专项补贴,助力产业升级
- • 全国首条“页岩气制氢”生产线在内江试运行,绿色能源新篇章开启
- • 内江打造“百里沱江画廊”,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 • 资中县农村危旧房改造圆满完成,筑牢住房安全防线
- • 威远县新建5所普惠性幼儿园,助力缓解“入园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