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隆昌稻渔共生模式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点赞,亩均增收超3000元,绿色农业发展新典范
近年来,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在内江市隆昌区,一种名为“稻渔共生”的农业模式应运而生,不仅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点赞,更实现了亩均增收超3000元的喜人成绩,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新典范。
稻渔共生模式,顾名思义,是将水稻种植与渔业养殖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在隆昌区,这种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当地农民在稻田里养殖鱼类,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实现了水稻与鱼类的互利共生。
据了解,稻渔共生模式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在稻渔共生模式下,农民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据统计,采用稻渔共生模式的稻田,亩均增收超过3000元。二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稻渔共生模式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同时,稻田中的鱼类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保护水资源。三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稻渔共生模式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隆昌区在推广稻渔共生模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政府、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则负责提供优质种苗、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等服务;农民则积极参与,学习稻渔共生技术,提高自身种植养殖水平。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隆昌区的稻渔共生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种模式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可以为全球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据悉,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隆昌区的稻渔共生模式纳入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库。
隆昌区稻渔共生模式的成功,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今后的发展中,隆昌区将继续加大推广力度,让更多农民受益于这一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此外,隆昌区还积极探索稻渔共生模式与其他农业技术的融合,如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进一步提高农业生态效益。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总之,隆昌区稻渔共生模式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树立了典范。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将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 • 内江为乡村学校配齐“三个课堂”:专递、名师、名校网课,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 • 资中塔罗科血橙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助力乡村振兴
- • 内江市中区新型农业合作社引领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 • 《隆昌牌坊群:孝廉文化激活历史记忆,故事登上央视引发关注》
- • 内江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助力2000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 • 东兴区重拾传统水稻品种,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 • 甜城湖畔艺术长廊:城市滨水休闲新地标诞生
- • 内江出土宋代石刻:探寻“铁血宰相”赵雄的千古之谜
- • 内江甜味产业蓬勃发展,年产值超20亿元,天丝红牛等14家头部企业引领集聚发展
- • 国际巴蜀文化论坛在内江召开,中外学者共话沱江文明传承与发展
- • 内江方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骆成骧奏折揭秘川南古语密码
- • 市中区沱江大桥加固完工,通行能力恢复至一级标准,交通畅行无忧
- • 资中土陶技艺传承人带徒助力文化扶贫,传承千年技艺焕发新活力
- • 《走走停停》电影取景市中区,文旅IP助力在地消费新风尚
- • 威远“知青文化园”落成:老三线建设记忆引怀旧热潮
- • 资中县全面推广校园急救课程,千名师生获红十字救护员证
- • 市中区“共享菜园”新模式:城市居民下乡认领农田,体验田园生活新风尚
- • 内江特殊教育送教上门,为残疾儿童铺就“成长之路”
- • 威远县乡村教师张某某荣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谱写教育新篇章
- • 内江东兴区乡村文化礼堂:打造文明实践活动新阵地
- • 沱江内江段再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 • 内江探索“联村党委”模式,助力破解跨区域发展难题
- • 辣椒姐李芳:从贫困户到年销千万的辣酱女王
- • 隆昌稻田养鱼模式:生态与收益双提升的绿色革命
- • 资中县古镇“火龙节”重启,非遗技艺点亮夜空引万人围观
- • 市中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全面铺开,助力乡村振兴
- • 资中县城乡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顺利并网,年处理能力达30万吨
- • 内江民办教育协会成立,助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
- • 返乡青年直播卖空万亩柑橘,内江农货电商增速全省第一
- • 内江首个扶贫产业联盟成立,30家企业联建产销链,助力脱贫攻坚战
- • 内江现代农业园区引资5亿,打造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 • 东兴区柑橘产业再升级:引进新品种,提升竞争力
- • 老街新生,内江箭道街华丽变身:“美食博物馆”
- • 资中重龙山历史文化街区重现“千年城厢”盛景,古韵盎然展新颜
- • 市中区积极建立村级养老互助中心,倾力关爱留守老人
- • 甜城甘蔗种植焕新机,古法红糖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传承与创新共谱甜蜜篇章
- • 内江创新“生态银行”模式,林下种药材助力农民增收新篇章
- • 成渝双城经济圈首个预制菜产业园落户内江,农产品附加值实现飞跃式提升
- • 内江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含钒钢产量稳居全球第四,成就显著
- • 内江开展教师“心理减压周”,守护教育者身心健康
- • 电子科大在内江设研究院,携手共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新高峰
- • 资中扶贫车间:居家生产灵活就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 • 内江首部乡村振兴主题电影《甜城故事》开机,村民本色出演展现乡村新风貌
- • 资中血橙出口欧盟,每斤售价超50元创历史新高,助力乡村振兴
- • 东兴区智慧农业示范园:科技兴农新引擎
- • 留学生返乡创业,短视频助力内江凉粉走向世界舞台
- • 隆昌汽配产业链强势入围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 • 资中木偶戏跨界国潮品牌,传统艺术焕发新生
- • 威远农村养老食堂:解决独居老人就餐难题,温暖夕阳红
- • “15分钟便民生活圈招商启动,社区经济成投资新风口”
- • 东兴区创新举措,以旧换新补贴范围扩大,政策效能显著拉动商品消费超预期
- • 效率源数据恢复技术研发突破,助力内江数字经济产值同比增长35%
- • 资中血橙出口订单再创新高,覆盖8个国家和地区
- • 内江非遗传承人巧手绘糖画,再现历史名人群像
- • 内江布局新能源赛道,年产10万吨锂电材料项目签约落地,助力绿色转型
- • 威远无花果深加工中心投产,特色产品远销东南亚市场
- • 东兴区发现清代婚俗文献,揭秘川南百年姻缘文化
- • 《内江资中木偶戏跨界联名《王者荣耀》,传统艺术破圈年轻群体新风尚》
- • 内江2023年教育预算投入增长15%,助力农村学校改造升级
- • 农产品深加工崛起,内江年加工产值突破50亿元,助力乡村振兴
- • 市中区法院执行攻坚行动显成效,追回欠款超千万元,助力企业重振发展
- • 内江职院携手京东方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 市中区扶贫产品直营店闪耀城市核心商圈,助力乡村振兴
- • 隆昌万亩稻虾共作基地迎来丰收,助力2000户农户增收就业
- • 内江与重庆永川携手签订教育协同协议,共筑成渝教育合作示范区新篇章
- • 威远穹窿生态文化节盛大开幕,自然与民俗共绘绿色篇章
- • 内江“骆成骧文创雪糕”日销破万支,状元IP出圈助力地方文创发展
- • 内江发布五年行动计划,助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无缝衔接
- • 内江打造“5G+智慧教育”平台,助力200所中小学教育现代化
- • 八旬老党员义务修路12年,铺就“爱心扶贫路”
- • 内江某校“食安智慧监管系统”获全省推广,食品安全管理迈上新台阶
- • 南关古镇夜游经济:灯光秀与美食街的双重狂欢
- • 民宿新玩法:在内江百年糖坊体验古法熬糖,探寻传统工艺的魅力
- • 隆昌跨境电商产业园与东盟达成直邮合作协议,共筑国际物流新篇章
- • 威远穹窿俚语研究获国家立项,山民智慧绽放文化瑰宝之光
- • 东兴区“直播电商+特色农产品”模式助力农民增收超千万
- • 威远连界冶金园区:西南地区特种钢生产基地崛起之路
- • 市中区全力推进社区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共筑居民安全防线
- • 市中区老工业基地成功转型,数字文创产业成为新增长引擎
- • 内江培育100个特色产业村,助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 • 内江市全面启动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排查隐患200余处
- • 内江试点“共享冷库”模式,农产品损耗率显著降低至5%
- • “市中区‘15分钟医保服务圈’实现社区全覆盖,便民服务再升级”
- • 内江2023年教育预算大幅增长,倾力支持农村学校改造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