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区稻田养蟹新模式助力生态增收,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各地积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四川省东兴区作为农业大区,近年来在稻田养蟹这一新模式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实现了生态保护,还带来了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东兴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农业为生,稻田养蟹这一新模式正是基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应运而生。
稻田养蟹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螃蟹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生态环境,为螃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螃蟹的排泄物又可以为水稻提供肥料,形成良性循环。东兴区稻田养蟹新模式的具体做法如下:
1. 选择适宜的品种:东兴区稻田养蟹主要选择中华绒螯蟹、梭子蟹等品种,这些品种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
2. 稻田改造:将稻田进行适当改造,设置蟹道、蟹洞等,为螃蟹提供栖息和生长的空间。
3. 科学管理:在养殖过程中,注重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同时,合理投喂,确保螃蟹健康生长。
4. 生态保护:在稻田养蟹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严禁使用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确保生态平衡。
5. 产业链延伸:东兴区稻田养蟹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螃蟹加工、销售、餐饮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通过实施稻田养蟹新模式,东兴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下是具体数据:
1. 经济效益:稻田养蟹每亩产值可达5000元以上,是传统水稻种植的3-5倍。据统计,东兴区稻田养蟹面积已达1.5万亩,年产值超过7.5亿元。
2. 生态效益:稻田养蟹有效降低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螃蟹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有机肥料,提高了土壤肥力。
3. 社会效益:稻田养蟹新模式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据统计,东兴区稻田养蟹农民人均收入比传统种植农民高出30%。
东兴区稻田养蟹新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益借鉴。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地应积极借鉴这一模式,探索更多生态农业发展路径,助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同时,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应共同努力,推动稻田养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 • 成渝新材料产业园盛大启动,富乐华、埃普诺等龙头企业齐聚一堂
- • 年产值破10亿!内江如何靠“一碗面”拉动产业链?
- • 内江“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成效显著,减免费用超8000万元
- • 威远科技小院:培育本土农业技术带头人的摇篮
- • 市八届人大通过医保服务优化议案,300万居民共享改革红利
- • 东兴区焕新升级,20个“口袋公园”新增,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 • 东兴区特色菌菇种植助力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 • 隆昌首个保税物流中心获批,外向型经济再添新引擎
- • 内江重拳出击,严查“双减”政策下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
- • 市中区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覆盖率超80%,开启智慧教育新篇章
- • 威远县新建三甲医院封顶,助力川南医疗资源辐射升级
- • 资中县“安心午餐”计划助力全县5万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 • 市中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成效初显,绿色生活新风尚悄然兴起
- • 内江经开区与乡村携手共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共谋乡村振兴新篇章
- • 实验室数据揭秘:内江豆瓣酱富含益生菌?专家解读
- • 隆昌牌坊群新春灯会璀璨绽放,3D光影技术再现千年古韵
- • 千年佛教圣地资中重龙山庙会重启,民俗盛景再现人间烟火
- • 内江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公示:未来将建3条骨干线路,助力城市发展
- • 内江老旧小区加装“爬楼机”,创新举措破解无电梯房养老难题
- • 东兴区智慧气象系统助力春耕生产,精准服务促丰收
- • 威远世界地质公园获批,穹窿地貌旅游热度攀升,探索自然奇观的新宠儿
- • 威远县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春耕灌溉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工作
- • 资中县积极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 • 内江携手电子科大共建电子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基地班,共育未来科技精英
- • 内江川剧《糖坊风云》复排:再现甜城百年制糖史,传承非遗文化
- • 东兴区“名师工作室”成立,助力乡村教师成长
- • 内江打造川南最大普惠托育中心,二孩家庭享受50%补贴福利
- • 市中区启动“城乡结对”工程,优质学校对口支援农村教学点,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 • 内江市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关爱工程,为全市教职工撑起心灵保护伞
- • 内江实施“归雁计划”,千名乡贤返乡创业,共筑乡村振兴梦
- • 威远穹窿地貌生态旅游区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生态旅游魅力无限
- • 威远川威集团引领西部工业发展,西部首个工业固废循环基地正式建成
- • 内江市发布“教育强市2030”规划,描绘未来十年教育发展蓝图
- • 威远县创新举措:校中厂模式助力汽修专业学生实践就业一体化
- • 内江黑猪荣膺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价值突破10亿大关
- • 内江乡村产业招商会盛况空前,35个农旅融合项目现场签约,助力乡村振兴
- • 威远静宁寺禅茶会走红,素斋茶艺成为成都市民减压新宠
- • 烈士故乡举办科技展:从喻培伦炸药到现代航天,致敬科技先驱
- • 东兴区“以旧换新”政策显效,家电数码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消费市场活力十足
- • 川南民俗影像展在内江举办,老照片唤醒城市记忆
- • “甜城爱心冰箱”:三年坚守,温暖无数人,免费食物超10万份
- • 大数据助力内江劳务输出,就业率突破95%,精准匹配岗位显成效
- • 市中区扶贫主题微电影荣获省级创作奖项,展现脱贫攻坚精神
- • 东兴区秸秆利用率高达95%,创新模式助力碳中和
- • 隆昌石牌坊非遗文化节盛大开幕,游客沉浸川南民俗风情盛宴
- • 威远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助力老区振兴新篇章
- • 数字城管平台助力全域实时监控,问题处置率提升至95%
- • 低糖版内江蜜饯全新上市!传统手艺与健康新趋势完美融合
- • “碳中和示范区”落户内江,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径
- • 隆昌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满意率连续两年100%:高效服务彰显民主活力
- • 内江加速推进“双碳”目标,引资30亿打造绿色循环产业园
- • 威远现代农业园区助力脱贫攻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成效显著
- • 资中县荣膺“中国鲶鱼之乡”,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助力乡村振兴
- • 隆昌古法制盐技艺重现,盐井遗址焕发新生成为工业旅游新景点
- • 东兴区城区主干道绿化提升工程启动,助力人居环境优化
- • 内江出土宋代石刻:探寻“铁血宰相”赵雄的千古之谜
- • 资中“扶贫赶场日”:搭建城乡供需直通桥梁,助力乡村振兴
- • 万达广场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助力销售额飙升40%
- • 东兴区倾力打造社区共享花园,激发居民共建热情
- • 探秘天冬研学基地:中药材田间的自然课堂之旅
- • 内江学子艺术才华绽放,作品亮相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
- • 隆昌小龙虾美食节盛大开幕,单日客流突破5万人次,成为当地美食盛宴新地标
- • 甜城蔗糖产业升级助力脱贫攻坚,贫困户年均分红增长20%
- • 市中区光伏扶贫项目年收益惠及百户家庭,助力乡村振兴
- • 隆昌“艾蒿馍馍”节:传统药膳变身时尚轻食,传承与创新共舞
- • 内江预制菜产业联盟成立,抢占川菜赛道新风口,引领行业发展新篇章
- • 市中区“九宫十八庙”故事搬上话剧舞台,老城记忆获新生
- • 隆昌返乡青年勇担重任,创办合作社助力村民共奔小康之路
- • 汉安古城墙遗址发掘:汉代简牍揭开巴蜀往事的神秘面纱
- • 市中区深入开展校园反欺凌专项行动,匿名举报平台助力构建和谐校园
- • 内江复原“千年古法榨糖”,非遗工坊打造文旅新IP
- • 内江高新区工业投资增长43.4%,人工智能与氢能产业前瞻布局引领未来发展
- • 内江非遗“资中木偶戏”进乡村,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 • 隆昌市多措并举,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机制,全力保障农民工权益
- • 威远无花果蜜饯非遗礼盒:传承老技艺,撬动年轻市场新活力
- • 中考体育分值提升至80分,内江创新“体能+技能”考核模式引领教育改革新风向
- • 《威远“穹窿号子”劳动民歌融入教材,乡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 • 隆昌市乡村少年宫开启非遗竹编课程,传承千年技艺
- • 内江国际物流港开通中老铁路跨境货运专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 威远山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圆满完工,筑牢防洪安全屏障
- • 市中区百亩荷塘经济带动莲藕产业链蓬勃发展
- • 《内江民俗图志》出版:300幅手绘描绘百年风情画卷
- • AI算法团队入驻高新区,助力交通信号灯智能调控迈向新篇章
- • 隆昌市古法红糖制作技艺:传承千年,申报省级非遗